中国小女足发展状况:稳定性更胜男足 小升初壁垒仍在

中国小女足发展状况:稳定性更胜男足 小升初壁垒仍在
记者陈永报道 2023年1月,记者采访了两支青少年女足,一支是U19,一支是U16,记者和一些同行的共识是:技术上,16岁的比19岁的这批更好一些。  2月5日到9日,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组织的2010年龄段女足苏州训练营期间,记者采访了多位女足小队员和参营教练,她(他)们介绍了目前小女足的发展状况。  这不是一个全面调查,但管中窥豹,可以发现,随着8年前《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颁布,目前校园足球女足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给了女足青训较好的支撑,而女足青训体系,依托专业体制(体育局及体校)也比男足更加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基层女足缺少高水平教练,类似“小升初壁垒”,导致中国女足的发展仍旧需要一个过程。  训练营期间,记者问了多名女足队员一个共同问题,“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踢球的?”  来自上海普陀区金沙江路小学的李鑫硕,是一年级前开始踢球的,“大概是2016年吧,当时刚刚上完幼儿园准备上小学,暑假时,普陀区足校组织我们踢球,2022年,上海2020年龄段女足球队正式组建,我就进了球队。”  来自苏州的杨佰帅在2022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重点城市组第二阶段比赛中打进了7个球,“最佳射手是8个,我少了一个。”心有不甘,她是7岁时开始踢球的,2019年,她入选了苏州市2010年龄段梯队。  杨佰帅的队友杨雨萱踢球时年龄相对大一点,和此前老女足的成长之路更加相似:2018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在运动会中被选中开始踢球,2019年,她和杨佰帅一起入选了苏州市梯队。  记者还采访了几位教练,包括来自深圳的张岩、来自上海的黄怡君以及来自江苏的恽铮,他(她)们都认为,现在女足踢球的年龄相比以前普遍更小了一些。  恽铮长期执教江苏女足梯队,他告诉记者,05、07这几批球员,比此前的球员踢得更好。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校园足球女足和小女足的快速发展:2018年苏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一直重视女足的莘塔小学在决赛圈的7场比赛中打进了52个球,未丢1球,即便是最终的决赛,也是6比0横扫对手。但随后的几年,随着苏州市校园足球的发展,莘塔小学女足夺冠就变得较为艰难,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张家港市青龙小学、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等小学女足快速崛起,给了莘塔小学极大的挑战。2022年苏州“市长杯”,莘塔小学虽然拿到了小学乙组冠军,但甲组冠军,被太仓市双凤镇新湖小学获得。  从52比0夺冠,到如今过程艰难,不是莘塔小学女足不行了,而是苏州的女足崛起了。  从苏州到江苏,从江苏到全国,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比如青岛市,已经拥有完善的“区长杯”和“市长杯”赛事。2022年青岛市“市长杯”足球联赛,男女共10个组别,参赛队高达344支,上一届国少主力门将刘晨就是青岛校园足球中走出的,曾连续两次拿到“市长杯”初中组冠军。  采访期间,苏州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足球项目负责人王建军介绍了苏州女足的发展情况:“我们现在拥有8支梯队,已经组建的是U14、U13、U12、U11、U10和U9,U8和U7正在组建中,所有球队坚持体教融合,在普通学校就读,课后及周末进行足球训练。”  上海青少年女足的典范,是普陀区青少年足球学校——一所基层足球业余训练学校,在上海市十七运会上,普陀区包揽了4个组别的冠军。  从市到省,江苏省层面,省级球队主要针对大年龄段,比如03梯队(U20)、05梯队(U18)、07梯队(U16)和09梯队(U14)。  至于全国层面,目前则是国家队、U20国青和U17国少,此外,中国足协女子部和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办公室又组建了全国性小年龄段的选拔队,比如重点城市方面,主要针对U10到U15组别的女足球员进行选拔。  赛事方面,苏州市“市长杯”涵盖小学到大学全年龄段;江苏省省运会则是U11、U12、U13、U15和U17等5个组别,其实,省运会更准确的表达是省青少年运动会;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重点城市组)则是U10到U15共6个组别;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则是全年龄段设置。  如此,不管是梯队建设,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还是女足赛事,同样从城市到省市再到中国足协赛事以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都实现了良好衔接。  和男足发展不同的是,中国女足的发展从小到大基本都是体制内保障,包括目前的俱乐部球队,主要是各省市体育局予以直接保障即拨款,这就保证了女足发展的稳定性,当然,如何利用社会力量,进一步强化中国女足的发展是未来课题。  在苏州女足训练营期间,来自深圳的张岩一直非常认真地倾听和记录,她是深圳宝安区业余体校的女足教练,拥有职业级教练证书,同时还是D级教练员讲师。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全国的女足球队越来越多,小球员也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好,举个简单的例子,跑步,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女足小队员的跑步姿势非常规范,身体的姿势,摆臂的姿势都是,而不是那种业余的扭着身子跑,这都是正规训练的结果。还有就是,现在省队里下来执教的教练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很让人欣慰。”  苏州训练营共有68名球员参加,孙雯、朱广沪等6名专家组成选材组,3名外教和7名土帅组成了教练组,同时,重点城市参赛队的18名教练参加培训并全程参与训练营,训练营最后选拔了24名球员组成了精英训练营,该训练营随后会进行补充和进一步考察。  上面提及的两位教练,恽铮是训练营教练,张岩则是参赛队教练,同时也是训练营A组(68名队员分为4个组)的组长。  虽然对中国女足的发展乐观,但张岩认为,中国女足发展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基层教练员的数量及质量,“孩子们的基础非常好,但比赛的意识,比赛的能力还是略显不足,像现在参赛的球队都是市级球队,教练员配置都不错,但更多基层校园足球的女足球队,仍旧缺乏优秀教练员,到了市队后,我们仍旧需要在技术、意识等很多方面帮助孩子提升,而基层教练员的提升,对于中国女足未来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选材组专家裴永久表示,孩子们的基础不错,但意识仍旧需要提升,谈及原因,裴永久认为和孩子们接受的训练有关,当然也和客观背景下比赛数量和质量不足有关。前女足国脚、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女足教练、同时也是本次训练营教练员的任桂辛,也对孩子们的比赛能力和比赛中表现出的意识有所担忧。  训练营的外教,包括狼队青训的巴克维尔和同样来自英格兰的麦克雷、来自塞尔维亚的约维西奇,训练时,他们不断叫停,但不是给予指令,更多是以一种问答式的方式来指导孩子们,让她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然后给予多个选项中更加合理的选项。相反,很多中方教练更愿意给予明确指令,比如扯边、突破、转移、落位等等,如此,孩子们更像是一个部件而不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球员。  “我来中国5年了,现在能够感受到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这让她们无法享受足球,锦标主义的思维方式,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巴克维尔说。  此外,困扰中国女足,包括中国男足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也非常突出,便是“小升初壁垒”,准确来说,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家长不支持孩子踢球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普遍将踢球作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方式,这确实也是校园足球的初衷。  但小学结束进入初中后,很多家长就不愿意孩子再踢球,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其原因在于整个上升通道(包括职业方向和升学方向)的不确定性,这其实也是国家近年来推动体教融合的关键所在,采访中,多位基层教练告诉记者:“仍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在小升初的时候,或者初中的时候放弃了足球。”很多教练感叹:“现在孩子们的身体、技术都没得说,但刻苦精神略有不足。”  不管怎样,越来越完善的培养机制辅以校园足球的发展,中国女足青训展现了清晰的上升势头,但要想把这种上升势头真正转化为国家女足的战绩,仍旧需要更多的关怀和保障。